真正懂營養學、吃得上百家飯的人,健康長壽無盡期原創

 二維碼 24
發表時間:2022-11-08 14:54網址:http://m.bocaratongiftbaskets.com


這幾年來,我對飲食產生顛覆性的認知改變,源自于中醫營養學影響。

和普通90后不同的是,我遇見了農夫哥,他不僅是我中醫的啟蒙者,而且把中醫的理論和理念貫穿在生活實踐中,是一位養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生活習慣、為人處世也時時刻刻秉承著中醫的價值觀和理念。

作為公司的健康管理師,我深刻體會到:飲食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有一個“忽視→注意→重視→極度重視→非強調不可”的認識過程。因為我發現,不是每個人都幸運如我,接受這樣的品牌浸養。有的家庭不僅無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聽途說、相信那些把迷信包裝成科學的商業,不僅無益于養生,反而會吃出一身病。特別是年紀大、問題復雜又嚴重的患者,不懂飲食、不懂忌口,調養效果就大打折扣,喝了十天五行解毒湯,抵不過他每天吃頓科技與狠活。



陳老師一生不講究出行穿戴、不講究裝修布置,唯一看中的就是情緒管理、飲食補養,按他的說法就是“天下無疾——無病論”。作為他的學生,我秉承了“情欲和營養是疾病的根源”的思想,疾病名稱權當作是假象,無論是調養自己還是照顧家人,都運用了中醫營養學。

周一到周五,我們的湯店中奉行“吃素”原則,周末吃肉。減少吃肉的數量,提高吃肉的質量。沒挨過餓的我們,再次被點燃吃肉的幸福感和驚喜。

吃飯前別賭氣,不然容易得胃病。我們中醫營養學是以人為本,這個“人”甚至可以具體到不同時刻、不同心態、不同情緒下的人。我們吃的、喝的這些食物要講究食用的量,這叫食飲有節。過午不食,特別是老翁老嫗飯量要減少、晚飯吃粥為主,吃飯前不要有情緒。

三兩人聚餐的情調,抵不過一群人“搶”飯吃。不爭不搶的飯,吃起來不覺得香。農村里的吃百家飯的民俗,搬到鋼筋城市中來,絲毫沒有水土不服,反而有種“落葉歸根”的浪漫,這大概就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基因。能吃百家飯的人亦是愿意分享,有人情味的。父母教孩子要學會分享,他們只是意識到分享的社交作用。其實,分享的價值是關愛,心里有別人,并且被他人看到、被需要,也被別人放在心上。百家飯熱烘烘、吃得開心、圖個熱鬧、營養均衡、好消化,病都好了一大半。


作為廣東人,我過于熟悉南方飲食。早上一份白粥、腸粉、油條、肉菜包,算得上有菜有肉。中午、晚上白米飯打底,鹵肉、魚蛋、蔬菜。晚上燒烤夜宵、炒粉。明清幾百年已然流逝,時至今日,五谷雜糧依舊沒有被珍視、沒有被計劃性地掛上日程。所以呀,能吃能喝、吃得多、吃得貴,不代表吃得健康、吃得高級。

小米、黑米、燕麥、番薯、土豆、胡蘿卜、豆類……這些能快速幫助人體補充能量,增加飽腹感,減少其他食物攝入,有減肥的功效。且纖維素在體內吸收后會膨脹,從而刺激腸壁蠕動,預防發生便秘。目前較多食物會過度加工而變成細糧,但粗糧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本身含有的維生素。適量的吃粗糧還能延緩葡萄糖在小腸內的吸收、減少血管內膽固醇含量,起到控制血糖、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何為藥膳?膳是為我們度身定制的完美食物。溯源歷史發展,先人把好吃的稱為“食”,把難吃的稱為“藥”。從康養、身體機能考量,食可為藥、可為毒;藥可為食。

如何把難吃的藥變為好吃的食?真正讓食發揮出藥的能量——食的作用是可重復的,一套有結果的營養學理論被反復實踐、被反復證明有效,豈能稱其不科學?科學最大的特性是可重復。這場革新,何止是我,天下人皆道:一人獨挑大梁,近乎是天方夜譚。

1996年某個冬日,一8歲男孩冒著雨打霜,上山采蘑菇送給陳老師,道謝說:“你讓我再也不生病了”。這句話壓實了25年來,陳老師樂于吃苦的毅力。


結緣藥膳,幫的人越多,深感陳老師的的偉大。以前認為魚肉才是營養,現在醒悟——身體所需的元素才是營養,身體的負擔是垃圾。今天吃下的魚肉,有可能是身體的負擔。

藥膳湯營養反應的過程,如喚醒沉睡的生命,再給予平和的生長條件。

祝福每位讀者及家人,健康快樂、長壽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