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放眼望去,幾乎每座城市都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診所、醫院,但凡遇到個不舒服,就找醫院、找醫生。
看病治病,可以說是維護人類健康的工具箱。
但漸漸地,會發現,醫療的關注點在治療疾病上,而不是防治,有點舍本逐末的感覺。很多人以醫療新技術的發展,以可以根據“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拯救患者之重病而自豪。
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曾在健康中國論壇上常在會上說三句話:
第一,只治不防,痛苦悲傷。
有一些晚期的病人,生不如死,就會采取一些簡單的方法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讓人非常痛心。
第二,只治不防,花錢心慌。
人民群眾普遍反映醫療費用高,特別是治大病。很多人都是等到非治不可的時候才會花費大量金錢和精力來接受治療。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印證了這一點:一個人一生當中80%的醫療衛生費用是花在臨終搶救的那個階段,而且效果都不好。
第三,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預防在中醫里叫治未病,如果光治療不預防,會越治越忙?,F如今,醫院越來越多、醫生越來越多、大樓越來越高、病人卻也越來越多,醫生不是越來越閑了,而是越來越忙了!
有不少醫生錯誤地認為,誰的病人越多,誰的本事越大。
就像之前有個段子說,看病似打仗,掛號如春運,某兒科醫院一天掛爆10000號,排隊7小時起!一位網友調侃醫院:各行各業經濟不景氣時唯獨醫院生意永遠爆棚,天天如春運!
近年來,很多醫院跑馬圈地,盲目擴張,有的醫院床位數甚至超過6000張,成為世界罕見地“巨無霸”。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還大量引進“高精尖”設備。如此一來,大醫院形成“虹吸效應”,抽空了基層的優秀人才,導致患者過度集中難以分流,醫院的擴張速度趕不上病人的增長速度。因此,大醫院醫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著“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當醫生告訴你,吃一輩子降壓藥,吃一輩子降糖藥,打一輩子胰島素,基本上人們都會相信并很認真地堅持。
這樣吃藥了之后的情況,也不少,而很少醫生主動去科普各類知識,這樣的怪現象,需要我們去反思一下。
某些公共衛生事業精進各種藥物、醫療技術裝備,而對于防治、治未病這類見不上經濟收益、看不見顯著實際效果、不能明顯反映價值的工作反而沒什么興趣。
醫學的分科也更加細,分科細致以后很容易造成醫療片段化,欠缺整合性醫療特色,看病不看人,也沒法照料現代社會多種慢性疾病患者。
??崎g相互之間市場競爭,本位主義比較嚴重,??崎g推卸責任,讓患者疲于來回奔波。
經常在某短視頻上看到一些作者拍攝醫院各種繁忙的景象,某些醫院天天人滿為患,天天都不缺看病的;要在排成長龍的隊伍中掛號,要趕著扎堆去繳費。
但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再多的財富也會被這個“無底洞”吞噬干凈。因此,解決國人的健康問題,絕不能靠打針吃藥,而要靠“治未病”、預防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說明醫生的本領越來越高,醫學越來越有希望。
時代需要“治未病”理念
在2019年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談到衛生健康工作的兩個重點、一個轉變。兩個重點是繼續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一個轉變是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
可以看出,我國醫學界正在經歷“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歷史性重大轉變。
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從以往的“有病吃藥”觀念,轉變為“未病先防”的新理念。
合成藥物終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治未病”的大健康產業并不是依靠藥物和醫院。
未來的大健康產業不能單靠藥物和醫院,發展必須帶來全新徹改模式,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預防、治療、養護三位一體。合成藥物終將無能為力,未來的醫生不會再開藥了,而是讓病人們關注情緒和飲食營養,關注病因和防治。
未來的一切的大健康產業,最理想的結構模式應當是業務收入中,醫療活動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余的收入來源于預防保健、養生、養老等相關的服務。
未來醫療的本源大抵應該在預防上,治療是補救措施。好的醫生能夠打敗疾病,治療重癥,但其成本不菲。更好的醫生是消除疾病,消除疾病發生的環境和萌芽,用更少的成本換得一個健康的身體。
產業的新發展必須帶來全新徹改模式,其是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讓大眾從“治病”到 “防病”,關注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營養,關注自身的健康和預防,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公司九八年成立至今,其最大的餐飲特色便是以“食療”為主題,依據百年傳統中醫養生理論,萃取百年中醫藥精華,引入現代營養學知識,采用小分子酵溫萃取原理,攻克了“良藥苦口”變“良藥可口”技術,實現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的本草飲食技術;秉承“四大立餐原則”——藥食同源、健康四控、應時應季、辨體施膳,并遵循中醫組方“君、臣、佐、使”的原則,匠心炮制出美味又健康的中華養生肴饌。
食養融合,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一頭連著百姓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不需要額外花錢和額外花時間,就能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養生理念,盡在一日三餐中,每天給健康做加法。尤其是隨著中醫藥的發展壯大,更是為發展大健康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創始人農夫哥曾說話,最好的醫學可能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唯有觀念革新,才能將當下“治已病”觀念穩步轉向“治未病”。
不懂健康管理的人,“死神”常伴左右,將加速你生命質量下降的步伐,你以為的滿不在乎,最終在根處慢慢腐爛。
每個人都要對生命有敬畏之心,生命之上。更要懂得中醫食療文化,讓中醫食療走進每個人的家庭,才能讓每一個人生得好、活得長、病得晚、死得安;讓個人減輕痛苦,家庭增加幸福,給社會國家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