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廣西的一個山村里,小時候家里很窮,
那時候的夢想就是:冬天里能有一件棉襖。
1998年,在我讀初中階段,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不小心翻看到的一篇文章。
說的是:有一個家庭,有一個小女孩,媽媽生病了,可是沒有錢可以治病。如果沒有藥吃,媽媽的身體可能很快就無法支撐下去。當時看到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有一個念想,就是自己以后長大了,一定要當一名能救死扶傷的醫生。
源于初中時期播下的那顆種子,通過努力我考上了醫學院校。
2003年,實習期結束后我來到廣州,起初因為還沒有藥店,所以我到了服裝批發市場打雜工。后來,廣州的第一家大型平價藥店開業了,我就去到那里應聘工作。
剛開始工資很低,一個月只有800塊,我總夢想一個月能有1500塊。也是這一段的工作經歷,讓我見證了藥店的第一次飛躍發展。當時因為藥店開放式的自選,大家都覺得很實惠,所以買了很多。顧客的需求和保健意識都很強,也容易接受消費。買藥就像買水果一樣,一籃一籃、一袋一袋地裝回家。
我在藥店打了幾年工之后,就夢想著能夠自己開一家藥店。于是,2009年我選擇了辭職,懷著忐忑的心開始嘗試創業,開了第一家藥店。
而我開了第一家藥店之后,在這過程中逐漸增加了勇氣和膽量。之后又想著開第二家,后來又開了第三家,相繼又開了六家藥店。到了2020年,擁有了自己的七家藥店。這二十年間,我見證了醫藥行業的兩次快速發展期,也幫助過許多的顧客獲得身體的健康。
近些年,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吃的方面更加地看重,身體卻出現更多的小毛病現象,疾病率也是在不斷地提高。而藥店隨著人工成本、租金成本以及連鎖藥店的增加,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經營也是陷入困境。
經歷過十年的發展期,2012年,囯家為了更好地規范藥品的經營與管理,支持連鎖藥店的發展,很多單體藥店都合并成連鎖藥店經營,這是零售藥業第二次的快速發展期。
我在不斷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到顧客,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服務體系。20年的行業沉淀,有時我在想:藥物究竟能夠解決多少問題?是在“治病”還是在“制病”?我深知藥物只能作為緩解,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我如何能夠真正幫助顧客獲得一個健康的人生?
我也在不斷思考藥店的發展方向,如何為社會貢獻更大的價值?21世紀,人類進入了物質繁榮而內心匱乏的時代,疫情三年,人心動蕩,身心疲憊。難道我們僅僅只是為了賣藥而賣藥!
除了身體的健康,我們能否讓每位來到店里的顧客獲得心靈的健康,能否讓他們快樂一點點,內心平靜一點點。
我希望經營一種真善美、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幫助更多的顧客獲得身心的健康,能夠成為百姓身心健康的守護天使!
通過與陳老師的深入接觸,我受益良多,也打開了思維,想著如何能夠將食療文化理念與藥店深入結合,真正地利益到更多的消費者!
我希望通過藥物健康文化行業與食療文化相結合,實現三分治七分養,深耕藥食同源,為健康提供全程助力。
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家庭擁有健康與歡樂,促進更多社會人博愛、擔當、幸福,幫助更多社會人實現自己的夢想與抱負。
疫情三年,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種磨煉,對我而言,已不像從前那樣執著于追求個人欲望,更多的是想通過陳農夫平臺合作。
實現更多人對健康與心靈的重視,成就更多有緣人,幫助到家家健康,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健康人生,健康地安渡余生。
通過藥食同源養生理念,助力國人健康。
陳老師看到我從一個營業員成長到現在的生命狀態,看到我的初心愿力,也是愿意大力支持我,愿意幫助更多的家庭。
源于陳老師的發心大愛,提出“未來藥店”的想法。
“未來藥店” 不為賣藥
十年前的藥品散裝賣,一周就解決問題。
今天的藥品是按盒賣,變成了終身服藥。
不合理用藥、以身試藥。
藥越吃越多、病越來越多。
藥物是在“治病”還是在“制病”?
藥店是多賣藥、還是少賣藥?
藥店是賣藥品、還是賣專業?
規避藥物損傷、減少試錯成本,為患者把關,
我們只推薦口碑排行靠前的藥品。
有效才能省錢,才能減少痛苦。
重營養、輕醫療是健康的根本。
三分藥,七分食。
能否實現藥食同源、食養兼顧?
是未來藥店的專業所在。
陳農夫食養
營養降低病人對藥物的依賴,
藥物提高病人對營養的需求。
回歸本質,讓營養促進健康,擺脫藥物依賴。
我們要做的是: 顛覆把藥當飯吃,實現把飯當藥吃。
回歸用戶的真正需求,與顧客建立強鏈接,所以我選擇了與陳農夫合作。
創始人陳老師說: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為了更好幫助人們,讓人們不生病,我們才用了17年的時間把良藥苦口變良藥可口的技術給攻克了,就是要做到讓人相信,讓人把嘴巴閉上,要用行動來讓世人重新認知中醫,認識食醫。